榆林煤炭科技周报
总第11期
(2022.3.1-2022.4.17)
前言
编者为更好地开拓榆林煤炭科研创新市场,借助榆林研究院讲好西科榆林能源故事,助推西科成果转化,针对近期煤炭行业、我校和榆林地区发生的重点、重大科技新闻事件以周报的方式在相关网络平台内公开发布,周报内容高度凝练,方便全校人员及时掌握榆林地区煤炭科研动态等信息。
行业聚焦
一、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2021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
3月30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网站发布了《2021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报告》表示,2022年全国煤炭供给体系质量提升、供给弹性增强,煤炭中长期合同覆盖范围扩大,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持续加强,市场总体预期稳定向好,煤炭运输保障能力持续提升,预计煤炭市场供需将保持基本平衡态势。但当前国际能源供需形势错综复杂,受安全环保约束、疫情反复、极端天气、水电和新能源出力情况等不确定因素影响,还可能出现区域性、时段性、品种性的煤炭供需偏紧或宽松的情况。
二、2021年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813个
3月14日,应急管理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我国矿山安全智能化、信息化等方面的最新进展。目前,全国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已达到813个,与2020年相比增加65%,其中,采煤面为477个,与2020年相比增加43%;掘进面为336个,与2020年相比增加109%。已有29种煤矿机器人在370余处矿井现场应用。
三、国内首个矿鸿电液控制系统成功应用
近日,中国煤科天玛智控自主研发的网络型电液控制系统在神东乌兰木伦煤矿成功应用,并首批通过矿鸿操作系统适配认证测试。巡检人员在巡检过程中只需掏出本人手机,与支架控制器“碰一碰”,即可唤起综采工作面一体化鸿蒙APP,并通过终端与控制器蓝牙近感探测功能,实现人员精准定位,从而与当前支架控制器自动连接,实现实时控制。
政策管理
一、国家能源局印发《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3月29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意见》包括总体要求、夯实能源供应保障基础、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增强能源供应链弹性和韧性、提升能源产业现代化水平、提高能源服务水平、增强能源治理能力、深入推进高质量能源国际合作八部分。在“主要目标——稳步推进结构转型”部分,《意见》提出,2022年煤炭消费比重稳步下降,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7.3%左右。
二、《“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印发
3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分为八大部分,包括总体要求、六项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其中,六项重点任务分别从技术创新、试点示范、规模发展、体制机制、政策保障、国际合作等重点领域对“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的重点任务进行部署。
三、国家发改委:开展抽水蓄能定价成本监审工作
3月1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抽水蓄能定价成本监审工作的通知,附件共包含全国31座在运抽水蓄能电站。文件要求各抽水蓄能电站要加强统筹协调,按照要求准备相关基础资料,填报调查表。
四、国家矿山安监局:把解决采掘接续紧张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3月15日,国家矿山安监局召开全国矿山安全防范工作视频会。会议要求,认真开展煤矿采掘接续专项监察,对采掘接续紧张的煤矿督促落实驻矿盯守、限产减产、调整采掘计划、强化灾害治理等措施,加快单班入井超500人的“大班次”矿井评估,督促企业落实“一优三减”措施,推广应用先进工艺技术,缓解采掘接续紧张。
企业动态
一、陕西煤业召开榆林地区煤炭企业管理体制调整推进会
3月30日,陕西煤业在陕北矿业公司召开榆林地区煤炭企业管理体制调整推进会。会议进行了榆林地区煤炭企业委托管理交接:宣读了《关于调整授权委托管理的通知》《关于涌鑫矿业的委托管理协议》,陕北矿业负责人与榆北煤业负责人现场签署了《关于涌鑫矿业的委托管理协议》。陕北矿业、榆北煤业、中能煤田、涌鑫矿业负责人分别进行了表态发言。陕煤集团、物资集团、陕西煤业相关部门与各单位围绕体制调整进行了座谈交流。
二、榆北涌鑫矿业公司:“云微雾”降尘抖擞“科技范”
近日,涌鑫矿业公司安山煤矿运煤专线粉尘治理取得的新突破。这项“云微雾降尘”装置作为矿区地面粉尘治理的“重头戏”。长期以来,煤尘是影响矿区环境和清洁生产的“老大难”。安山煤矿引进了定时光控自动洒水降尘装置。该套装置由高压管道串联一定数量的高压射雾喷头组成。工作过程中,降尘用水通过高压柱塞泵在管道加压后,通过喷头喷出形成微细水雾,便可有效隔离捕集场地扬尘,达到抑尘效果。自该装置投运以来,整条运煤专线PM2.5和PM10等环境指数实现了动态达标。同时,整个降尘过程由互联网控制系统操作,全程自动化远程运作,实现了“降尘不见人”。
三、产能800万吨/年核桃峪煤矿正式建成投产
3月30日,核桃峪煤矿建设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标志着矿井顺利完成联合试运转,正式建成投产。核桃峪煤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南部,设计生产能力800万吨/年,是甘肃省目前年生产能力最大的井工煤矿。井田面积183.19平方公里,可采资源储量11.98亿吨,煤质优良、发热量高,煤层分布集中、赋存条件好,矿井采用主斜井、副立井和回风立井混合开拓方式。
四、山东能源西北矿业五举煤业取得采矿许可证
近日,山东能源西北矿业五举煤业公司顺利取得甘肃省自然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标志着该公司已具备合法采矿资质。五举煤业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境内,井田面积29.5平方公里,探明煤炭资源储量2.47亿吨,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240万吨。
五、平煤股份拟收购平煤天力部分固定资产
平煤股份3月16日晚间发布公告称,为补充各生产矿井的安全装备,满足各矿生产投入需求,降低采购成本,公司拟以自有资金对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下属已关闭退出平煤天力部分可回收利用的固定资产进行收购。
六、麻地梁煤矿等三处煤矿被降级
近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发布《关于降低煤矿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的公告》,因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将麻地梁煤矿、山东泉兴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丰煤矿由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降为三级。
七、全球在建最大煤化工项目重要节点完成
3月12日,华陆公司陕煤榆林化学项目空分装置第二套汽轮机冲转一次成功并完成超速试验,这是继3月7日首套空分装置裸冷后完成的又一项重要节点。陕煤集团榆林化学“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项目,是目前全球在建的最大煤化工项目,项目总投资1262亿元,年转化煤炭2400多万吨。
八、平煤神马集团“深部开采灾害治理研究工作室”揭牌仪式举行
3月10日,“深部开采灾害治理研究工作室”揭牌仪式在平煤神马集团十二矿举行。据了解,进入深部开采以后,十二矿井下的瓦斯、地应力等灾害日益凸显。为满足深部开采技术需要,减少采掘期间瓦斯、地应力、高温等制约因素,推广保护层开采等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升工程技术人员理论和实践素养,该矿成立了“深部开采灾害治理研究工作室”,着力解决矿井深部开采期间的灾害治理问题。
西科科技
一、我校获批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10项
近日,陕西省科技厅公布了2022年度陕西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立项结果。我校共获准10项,其中作为牵头单位获准2项,作为首席科学家获准7项,作为首席工程师获准1项。据悉,本次共有200支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获批立项。陕西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后,在全国首次提出通过建设“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这种模式的创新,有利于促进各类人才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跨单位开展协同创新,有利于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通道,有利于促进智力资源精准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上的技术需求,加速先进技术应用、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
二、金永飞教授受陕西省应急管理厅邀请为全省煤监部门、煤炭企业做防灭火专题培训
3月25日,受陕西省应急管理厅邀请,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金永飞教授在陕西省应急管理厅通过视频会议形式,为全省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企业相关人员开展煤矿防灭火细则专题培训。本次培训面向陕西省各产煤市县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负责人,业务科(股)主要负责人;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陕西投资集团公司、陕西省益秦集团公司、陕西延长石油矿业公司、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公司、国家能源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华能陕西矿业分公司及全省煤矿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省瓦斯治理督导组全体人员。金永飞教授对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煤矿防灭火细则》进行了详细讲解和宣贯,此次培训活动受到了会议现场和参加远程视频会议人员的一致好评。
三、我校新增“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
根据教育部下发《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1〕14号),西安科技大学申请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教育部备案。此次新增本科专业,是我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深入推动“四新”建设的重要举措。学校将以此为契机,按照“控数量、调结构、强特色、提水平”专业发展总体要求,不断提高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
四、校长来兴平一行参加陕北矿业信息技术运维分公司启动仪式
近日,校长来兴平一行到榆林参加陕北矿业信息技术运维分公司正式启动仪式。来兴平与王国法、曹文君、王世斌、郭佐宁、薛忠新共同按下启动球。陕北矿业信息技术运维分公司启动是陕北矿业继成功举办全国智能矿井高质量建设成果交流推广会,建成全国首个全系统智能化煤矿后又一重要发展成果,是落实上级“智能矿井、智慧矿区、一流企业”建设一项重要举措,标志陕北矿业进入智能化生态系统建设新征程。近年来,我校与陕北矿业公司围绕“智慧矿区建设”“智能化示范标杆煤矿建设”“陕北矿业公司区域协同自动化系统”等项目开展系列联合技术攻关,为陕北矿业公司煤矿智能化建设提供优质方案和终端产品。启动会期间,来兴平与陕北矿业主要领导就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引进、技术水平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